臺大具歷史價值之建築修繕維護計畫
首頁
計畫緣起
如何捐款
臺大具歷史價值之建築
大事記
聯絡我們
More
1806年興建
市定古蹟「芳蘭大厝」位於大安區基隆路三段一五五巷一七四號,是台北盆地四周近山地區僅存少數清代古宅之一,屋主陳家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,在清嘉慶十一年(西元一八0六年)建造芳蘭大厝,其後代又陸續建造另兩座大宅,分別稱為玉芳居與義芳居。
1907年興建
臺大醫學院是臺灣醫學的搖籃,其建築採用十九世紀法國盛行的曼薩爾〈Mansard〉式屋頂,一樓外牆有拱廊,二樓則為希臘柱式迴廊,建材樸實而外觀典雅,樓板使用了工字鋼樑,為臺灣所罕見,在建材及結構技術上彌足珍貴。
1914年興建
紹興南街整體區域為日據時期日式住宅社區,本棟建物為舊臺北醫院官舍,臺大醫學院前院長李鎮源教授於民國51年至100年間曾居住於此。李教授為中研院院士、國際知名藥理學家及臺灣蛇毒研究奠基者,晚年積極加入社會運動,並獲聘為總統府資政,貢獻不凡。
1916年興建
臺大醫院是臺灣近代醫學史的核心,舊館規模宏大,為東亞最大的醫院之一,設計者為東京帝大出身的近藤十郎。入口大廳外觀華麗,使用希臘柱頭,每二根為一組。屋頂用三角形山頭及弧形山牆。而大廳內空間高敞,氣派非凡,為臺灣近代洋式建築中之傑作。
1919年興建
「臺大法學院」係日治時期原臺北高等商業學校,是臺灣早期高等教育學府之一;1946年為法商學院後再併入臺大,而為臺大法學院,培育人才甚多,對臺灣近代社會發展影響深遠。
「行政大樓」仿歐洲折衷主義風格外觀及特殊的大禮堂空間。「二排清水紅磚教室」以清水紅磚及洗石子為主要外觀用材,作法簡潔俐落細部的鑄鐵柱、木樓梯等作工精緻,在臺灣近代建築中極為罕見,具建築價值。
1921年興建
潮州街7號為本市難得之巨大日式宿舍,屬台灣少見具「入母屋頂」極高等之官舍,室內格局保留完整,具古蹟價值潛力。
為日治時期臺北病院建築群之一,其功能在於提供醫院蒸氣,以作為滅菌、供應熱水及烹煮熱源之用,具見證臺灣近代醫療發展之歷史價值。1945年二戰期間遭轟炸,至1957年全面整修。
1924年興建
是「臺灣蓬萊米之父」磯永吉博士當初選育蓬萊米、從事農作物改良的原始基地,曾於此處進行稻米相關研究,並於此留下大量圖書手稿。西元1956年臺大農藝系於此成立種子研究室,後經多次變更用途保留至今。
1928年興建
結合日式與西式空間之木造高級宿舍,自臺大創校至今皆為校長等高層主管之官邸,外部為雨淋板,內部之西式房間之線腳、門窗裝修,以及和式房間之「床之間」、「違棚」皆做工細緻,顯現出當時之建築工藝水準。
臺灣大學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,初創於1928年,當時日本為培養殖民地人才並進而研究南洋而設。採當時流行的仿洋風式樣興建,類型豐富作工精細具建築價值。
1929年興建
臺北帝國大學所建之教授宿舍群,在臺北市僅存之日式宿舍中殊為罕見。建築格局宏整,所用建材極為精緻,包括清水磚、石階、洗石子牆基、地磚舖面、檜木樑柱,其中2號內部設施仍多為1929年原物,深具稀有性價值。圍牆完整、整體環境優美,反映當時宿舍庭園之特徵。
主要以林業試驗所、第一中學附近至高等學校、臺北帝國大學等以日人住宅及教職員工宿舍為主,尤其臺北城南的古亭町,緊鄰城內軍政重地,一直是日人主要聚集地。
本建物興建於日治時期,戰後臺大外文系教授俞大綵、前國防部長俞大維、農學院許文富教授等曾先後在此居住,足見本建物具歷史價值。
1930年興建
由臺北帝國大學(臺灣大學前身)教授及臺北高商(台灣大學法學院前身)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。
由臺北帝國大學(臺灣大學前身)教授及臺北高商(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)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。現住者羅銅壁教授,曾任中研院副院長。
由臺北帝國大學(臺灣大學前身)教授及臺北高商(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)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。現住者翁通楹教授,曾任臺大工學院院長,具歷史人文資產。
由臺北帝國大學(臺灣大學前身)教授及臺北高商(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)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。前臺大文學院院長沈剛伯教授故居。
由臺北帝國大學(臺灣大學前身)教授及臺北高商(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)佐藤佐教授等發起,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。戰後為臺大醫學院院長楊思標住所。
由臺北帝國大學(臺灣大學前身)教授及臺北高商(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)佐藤佐教授等發起,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。現為臺灣大學宿舍。
建物正面入口為「唐博風」形式,,且坐落區位延續日治時代以來文教機構宿舍區之紋理風貌,具保存價值。 臺靜農為臺灣大學教授,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字體即取其書法集字,1990年5月遷至本址配住,同年11月過世。本建物為臺靜農最後住所,在臺灣人文學術發展史上具歷史意義。
1931年興建
為原臺北帝大教授宿舍,建築格局仍保存初建形貌,走廊隔間仍為檜木製拉門,樑柱用料極佳,戶外綠地植栽亦極完整,假山水池仍為原貌,為臺北市保存情況較完整的日式宿舍。為臺大地質系馬廷英教授故居。
臺灣大學公共宿舍曾為日治時期的「海軍招待所」,臺灣光復後,臺大接收作為單身宿舍,並提供校內單身教職員居住使用,建物外觀極為素樸,除腰壁有簡潔的溝面磚線角收邊外,幾乎沒有任何的紋樣裝飾。2013年遭祝融後,臺大辦理ROT,由廠商修復及營運(大院子)。
為原臺北帝國大學正門及守衛室,具有臺灣高等教育史上啟扉之象徵意義。建築物外觀雖然低矮,造型平實,但施工極為精良。形式頗像堡壘,呈現厚實堅固之感,色彩與校園內其他同時期校舍相同,具協調之美。
1936年興建
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於1907年來臺任農業試驗所昆蟲部主管,昆蟲部代表當時在農業上昆蟲研究之重要性,為試驗所現存之重要建築,主要做為與農業生長有關昆蟲之研究,後來納入臺大所用做為昆蟲系,目前使用中,另設有昆蟲標本室。
1937年興建
臺灣光復後經公產管理處接管並轉交臺灣大學管理使用。16號住宅光復後由臺大農學院森林系教授黃希周入住,其一生致力於農林教育及水土保持研究,為傑出之森林學專家;18號住宅由臺大化學系張苕旭教授入住,亦為著名分析化學領域學者。
1939年興建
「74、76」、「92、94」號各為一幢雙併建物,74號僅存牆壁,其餘建物原材料、工法保存良好,且按標準官舍形式興建,大致仍保留日式宿舍之原貌;70號為「臺灣洋菇之父」胡開仁先生寓所,其將洋菇引進臺灣並試驗成功外銷全球,具保存價值。
1943年興建
機械工程館建物為日據時期臺北帝大工學部僅存的唯一建築案例,具體展現臺北帝大工學部創建發展特色,為大學工業教育的先驅,具突出的歷史代表性。
1945年興建
本建物日據時期為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校長官舍,戰後省府要員官舍,以及台大職員宿舍等,按照空間使用的演變,見證台灣教育及政治轉變歷史。建物具水準,儘管現況惡化中,仍值得提升其位階,以確保其保存狀態與環境。
戴炎輝為臺灣近代著名法學教授,曾任司法院院長、司法院大法官。建築內部格局具有特色,書房內的書櫃仍為原物,由書櫃上的編碼可資證明為戴炎輝整理淡新檔案時所用,本建物為紀念戴炎輝保存編纂淡新檔案之歷史記憶場域。
日據時期創建為一完整保存日式小型住宅。格局較明朗,入口玄關立柱,具有近代建築特色。
具日式建築若多特色,包括入門玄觀及紙拉門等。環境良好,庭院有老樹,環境清幽。目前為陳前校長維昭居住,門廳木刻花柱有特色,具歷史建築價值。
1951年興建
在溫州街臺大教職員宿舍群,蘊育此處人文氣氛。為臺大名教授丁觀海寓所,以及其子國家名學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先生兒時住宅,具人文特色價值。
1956年興建
殷海光先生秉持「寧鳴而死,不默而生」的精神,勇於對抗威權、批評時政,建物具有與重要人物相關之保存價值,見證五0年代知識份子參與民主運動之歷史痕跡,週邊整體環境脈絡,亦展現當年知識份子批判時政所處之環境氛圍。
1960年興建
建築特徵除為洞洞館印象之預鑄陶罐洞版外,內部兩側一方一圓垂直梯亦是1960年代流行風格的表現,其它像格子洞結構系統、欄杆、梯間木做壁飾燈具、混凝土,皆為現代主義形式表現的綜合體,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。
1967年興建
作為當年臺灣與海外華僑聯繫活動的重要集會中心,為早年推動僑務、僑教之重要場域。建築形式為大型集會堂構造,具大跨度及預鑄版建築特色,展現現代主義建築思維。
資料來源:國家文化資產網。